现在时间是:2024年04月25日
罗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站在富民强县新起点
时间 : 2016年07月15日  来源 : 县政府办  作者 : 佚名  浏览次数 : 4852    

罗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罗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河南省、信阳市“十三五”规划精神编制。本规划是我县推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常态下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领全县人民共同奋斗,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站在富民强县新起点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在“十二五”良好基础上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认清发展条件与环境,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

第一节 发展成就与基础条件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富民强县、美丽罗山”的总目标,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全面加强社会建设,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把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和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实现了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和发展质量不断改善。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60.1亿元、5.1亿元、193.0亿元和63.4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0.0%、21.8%、11.6%和14.0%,分别是2010年的1.7倍、2.7倍、1.7倍和1.9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2000元和9500元,年均增长11%和12.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00.7亿元和79.2亿元,均较2010年实现了翻番。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经济实现提质增效,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7.6:39.9:32.5调整为2015年的28.5:35.6: 35.9。现代农业巩固增效,“十二五”期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14亿斤左右,连续5年实现增产增收;我县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县、全国高标准粮田示范县等多项荣誉。2012年以来,通过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共新建、改造坑塘1.3万余口,累计兑现奖补资金5151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亿元以上,圆满完成三年内将全县5000方以上“碟子塘”基本改造一遍的目标;2014年首次夺得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集聚发展效应不断增强,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别是2010年的1.5倍和1.8倍;县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入驻企业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建成区面积分别是2010年的3.7倍、2.3倍、2.3倍、1.9倍;县石材专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每年开采石料50万立方米、加工板材1600万平方米、产值8亿元的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增速连年高于同期GDP增速,2015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9倍和2.4倍,旅游相关产业收入年均增长19.2%;现代物流业发展和市场建设改造步伐加快,谷泉农产品物流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特色商业区加快发展,逐渐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全县电商网上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基础设施得到新提升。围绕打基础、补短板、增后劲,强化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实施重点项目425个,完成投资282.9亿元,是“十一五”的3.8倍。交通路网进一步提质升级,境内G312改扩建工程、S339和S219改扩建工程、宁西铁路增建二线工程和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道路通畅水平、运输效率和能力明显提高。水利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灌溉、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百千万”粮食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圆满完成。信阳珠江村镇银行、中原银行等一批金融机构成功入驻罗山,成立了宝诚担保公司,创新开展“助保贷”业务,金融支撑显著增强,累计为企业融资2.1亿元。信息网络系统不断完善,县域范围内实现4G网络全覆盖,农村光纤宽带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拓展,信息化对社会管理、行政效能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获批实施,我县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为罗山未来发展赢得了巨大空间。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全面推进城乡建设,提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水平,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0.3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7.9万人,城镇化率由32.3%提高到38.5%,比“十一五”末提高6.2个百分点。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推进,城区环境整治和市政基础设施养护得到加强,开发建成70余个住宅小区、面积358万平方米,老城区改造主次干道60多公里、背街巷道75条,新区建成主次干道5条10余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掩埋场2座、公厕35座、垃圾中转房25座。总投资3500万元的新区污水管网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新区主干道实现了雨污分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万户,建成廉租房800套、公租房2366套、经济适用房7.47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住房难题。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启动了60个“清洁家园、美丽罗山”县级试点社区(村)建设和豫南民居改造工程,4个乡镇、11个村荣获国家省市美丽宜居乡镇、村。

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县民生支出9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8%。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发展,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被评为首批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稳步提升,被评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县乡村全覆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重大传染疾病防治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十年递增10%,全县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650元,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城乡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25元和115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3800元、2800元,被表彰为全国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6.7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生态环境呈现新局面。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以全面加强。水和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启动实施县城南北干渠、杜堰河、小潢河综合治理。饮用水源地龙山水库、石山口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全部拆除搬迁,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断面和县城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均符合Ⅱ级标准。绿化面积持续增加,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9.9%,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8.4%,建成近4公里的城市景观带。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21个。

改革开放获得新突破。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障碍得以破除,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县本级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9项,合并与承接上级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33项;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商、质监、药监、道路运输行政执法等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初步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前期工作,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正按上级统一部署稳步推进;财税、投融资和金融改革有序推进,户籍、林权、水利、供销、农电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等全面展开。农村改革成效明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进农业补贴办法、涉农建设性资金整合、扶贫开发综合改革等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外经外贸发展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进出口总额达到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8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3.8倍和2.1倍,2013年、2015年两次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县”。

五年来,我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园区建设为第一抓手,改善民生为第一追求,经受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财富影响深远。总体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到2020年可实现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能够达到要求。在充分肯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经济规模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开放型经济发展不足。二是瓶颈制约更加明显。建设资金相对短缺,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匮乏;能源资源、可利用建设用地等要素日趋紧张,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依然突出。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协调,按照2011年公布的贫困线标准,目前全县还有4.02万的农村贫困人口,部分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实现整体脱贫、提前脱贫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省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县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存在新起点上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高标准要求下诸多严峻挑战。

一、重大机遇

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将为我县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全球化纵深推进,全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加速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集聚。国内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我县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国内外产业转移最佳选择地之一。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中部崛起新十年规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全面实施,将为我县提质发展提供新空间。国家中部崛起新十年规划正在制定并付诸实施,有利于我县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多渠道获得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深入推进,全面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大批基础设施和结构升级项目将相继投产并产生效益,将给我县带来众多投资机遇,也有利于我县通过加强区域协作引技引智和拓展市场,增强对经济提质发展的支撑带动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将为我县加快绿色发展创造新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期,国家将持续加大对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支持力度。我县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国家级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有利于发挥生态优势,培育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新的增长点,为补齐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民生福祉,带来良好机遇。

淮河经济带启动建设,将为我县实现赶超发展注入新动力。国家把加快淮河经济带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未来一段时期,淮河流域有望成为中国第三个出海黄金水道和新经济增长极。我县地处淮河经济带的三大经济核之一,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发展载体和文化旅游等优势突出。这利于我县深度融入区域合作,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配套建成区域性交通、信息和物流次枢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区域发展中抢占发展新的制高点。

二、主要挑战

外部环境的紧缩效应使我县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大。“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在新平庸条件下复苏依然乏力,主要发达经济体政策分化,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短期冲击不断。我国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经济动能转换步履维艰,新的经济增长点亟待发掘和培育,总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不仅加大我县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难度,也会使企业经营变得更为困难,实现中高速发展的难度日益增大。

区域间竞争的替代效应使我县转型发展的压力加大。中原城市群及周边地市竞相加快发展,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发展过程中我县既受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等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也受周边县(市)的产业和市场的替代效应影响。我县与周边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相似,产业同构性强,未来发展面临地区间抢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实现转型发展的压力空前加大。

财政金融环境趋紧的缩减效应使我县赶超发展的任务艰巨。在国家加大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的背景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财政金融环境总体趋紧,新的地方政府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尚未完全到位,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缩窄、融资成本高企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不仅会影响我县城市建设、园区开发等基础设施投资,还会影响到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民生工程建设,使加快补短板和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更加艰巨。

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效应对我县绿色发展的要求更高。我国已经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绿色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强化。我县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不强,需要通过跨越发展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我县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更高,如何协调好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关系,对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我县外部发展环境总体有利,机遇大于挑战,是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五年。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立足发展基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奋力开拓经济社会发展新境界。

 

Copyright @ 2017 www.luosh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人民政府
罗山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办负责日常维护
主办单位:罗山县人民政府 承办:罗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376-2178559
网站标识码:4115210001 豫公网安备41152102000003 豫ICP备120258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