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日的由来
来源:人防事务中心时间:2025-02-28浏览量:
分享: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2009年3月2日,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蕴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围绕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建设先进强大的大数据支撑体系、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严谨全面的标准规范体系,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集合”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制,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